跳到主要內容

221先生




腦中閃過我不斷向人「擋啷」的尷尬畫面。



---



早上在倒數第二站才發現沒帶錢包



要拍照時拿相機出來才覺得事態嚴重到沒帶記憶卡。



收工後,以為大概就這麼倒楣了吧,



才驚覺根本不是這樣。



悠遊卡靠近刷卡機時出現x,「嘟-」,



摸摸口袋,抓出一些零錢,丟了十五塊下去,稍微算一下,



到我要下車的地方至少要兩段票,



此時身上剛好只剩再一段票的錢。



正當我慶幸還好可以再投一次的時候,



突然會意過來:「不對啊,這台車只到板橋...那我是要走回去嗎?」



板橋車站離我家還有大概兩個小時的腳程啊!(崩潰)



該不會天註定亡我吧!



已經在車上搖搖晃晃的也不知道該不該下車,



沿途風景都不是自己熟悉的,身心理都顯得有些焦慮。



拿出手機,很好,小鬼們還有留給我一些求生(?)機會,電量顯示13%。



想到黑熊可能還在西門,然後打了通電話過去才知道她正徒步走向台北車站,



YES,應該是可以跟她應急一下沒問題。



掛了電話想確認公車除了停我要的目的地以外還會停哪?



結果......



它有停西門,可是後面加了「國小」!



WT ...。_。



又立刻打電話給唯一的板橋救星,



可是響了三聲沒接...應該還在努力扮演其他角色吧,只好掛掉電話。



(噢,在這慌亂的時刻我還有幫妳祈禱可以快點拍完順利回家喔!)



眼角餘光看見並行的另一輛公車221寫著:「台北車站」



好,我要賭一把。賭它只要一段票就能到北車。



於是按了下車鈴,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等待下一台221,



此刻電量:12%。



來了、來了,大大亮亮的招牌,221。



車上人不多,後面有個學生低著頭玩手機,



一兩個上班族很累地靠在窗邊打盹,



還有一個在發呆的阿嬤。



戰戰兢兢的走到駕駛座旁邊,『請問到台北車站要幾段票?』



只見他趁著紅燈,抬頭思考一下,手指折了一大半,剩下食指和中指。



2段。 2段。 2段。



我頓時心灰意冷、萬念俱灰、晴天霹靂、面如死槁,



難過的退到離門口最近的位置坐下。



「怎麼啦?」『沒有啦,身上錢不夠...。』



苦笑,誰叫我自己太散仙了Q_Q



每次要出門口訣就是手機鑰匙錢包,手機鑰匙錢包嘛....。



「喔,沒關係啦。」他望向前方悠悠地轉著方向盤。



我還在解讀他說什麼沒關係的時候,「就當交朋友啊!」打正,



我看見他牽起嘴角笑了。



『真的嗎?』他沒說話。



他再開口,丟出的卻都是疑問句。



「是不是上班族?喔,沒有啦看起來很老成。」(打擊)「開玩笑的!」



「學生嗎?畢業專題?資訊傳播?微電影?」



「看吧,雖然我是轉方向盤的,但也沒跟社會脫軌嘛」



聊到大學,他說畢業很久囉。聊到年紀,他說他在鬼混。



他說我坐的這個位置的福利就是和他聊天,



每次坐這裏的客人只要遇到緊急事件都會嚇得亂叫,是個名符其實的搖滾區。



講到當時入學制度和現在差異,以前也都還有志願卡,是用「唱名」通知上了哪間;



講到考試,「X,作弊怎麼可以不用!大學欸!」



我笑說現在很少這樣偷偷摸摸,老師都把它合法化,OPEN BOOK了。



「可是賤的是,通常那些都是又臭又長的申論題啊,



課本、原文書厚厚一大本又沒有像字典那樣還有索引標籤!」我不禁噴笑,



「看見朋友動筆動得很勤勞,覺得自己擺爛好像不好,想說也掰一些吧。



下課一問,媽的,他說他根本不會,考卷上密密麻麻都是課本的序言。」



忍不住了,笑得亂七八糟。



一來一往的交談過程中,焦慮、不安和躁動的心情漸漸平穩了,



他的聲音很有磁性,不柔但非常好聽,但是那種磁性讓我想到高中某個化學老師,



塊頭差不多大,雖然我對他的印象僅止於罰學生站在桌子上啦。



他只開了一年半的車,他說不論什麼都要嚐試看看,他說等妳出了社會,



妳會推翻現在所有單純想法,但不要丟掉,



一開始會吃虧,但這社會就是需要一些些衝擊和直接。



他的語氣不像很多長輩一開口就是連珠炮,轟的我措手不及,



有些歷練滄桑,卻又不曾對自己所做的決定或現在的大環境失望。



然後到站了,背起背包,掏掏口袋僅剩的零錢,



「真的不用,你留著下次用吧。」此刻,我還是不敢望向他。



『謝謝你!掰掰!』



蹦蹦跳跳下車後,回頭揮揮手,



他依舊笑容滿面地看著其他客人上車。



---



如果我有帶錢包出門,我就遇不到他了



如果當時不把十塊拿給妹妹轉泡泡糖,我就遇不到他了



如果我跑去坐捷運,我就遇不到他了



如果我當時不打算換車賭一次,我就遇不到他了



於是,我開始有那麼一點點相信,



開始認真相信自己做的每個決定。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焦慮依附-矛盾型

什麼是焦慮型依戀? 從情緒取向治療(EFT)的角度來看,焦慮型依戀是在 用焦慮掩飾被拋棄的恐懼 。焦慮型依戀的人,可能因為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回應方式不敏感及時、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差,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這拋棄的恐懼當中。這種恐懼稱為是原生情緒。 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原生情緒的困擾,我們可能產生出所謂的次生情緒來自我保護。有的人會憤怒地抗議和抗拒他人,有的人則會產生焦慮情緒,向父母發出既依賴又抗拒的信號,以此確保對方的持續關注。還有的人會展現冷漠無情的一面,讓對方感到「我不需要你」,以此來保護自己。 當一個人主要展現的是憤怒和焦慮時,可以被歸類為依戀風格中的 焦慮 - 矛盾(anxious-resistant)型 ,而當一個人展現的主要是疏離和冷漠時,則可以被歸類為焦慮 - 逃避(anxious-avoidant)型(Ainsworth et al., 1978)。雖然風格上有所不同,但是兩種類型的人,所展現的都是最內在的情緒都是對被拋棄的恐懼擔憂,只是反應不同。尤其是逃避型的人,很容易讓人以為她真的冷漠,但疏離行為實際上是對內在痛苦的掩飾。 焦慮型的人在成年後與伴侶相處時,也常常會展現憤怒 / 焦慮或者疏離的次生情緒。比如焦慮 - 矛盾型的人, 會要求愛人電話簡訊秒回,每天報備行蹤,禁止和其他異性來往,如果做了某些事情就有可能是不愛我了的表現。一旦違反這些期望,這類型的人就會展現出巨大的憤怒和焦慮情緒來。 矛盾型的人,依賴這樣的反應來獲取對方更多的關注和照顧,從而安撫自己的不安感覺。而逃避型的人,在面對類似場景時,則更多展現出疏離的傾向,採取迴避,忽視,冷戰等等方式,來掩飾自己對關係破裂的恐懼。 焦慮型依戀對於成年人親密關係的影響在於,我們在關係中展現的往往是次生情緒(憤怒 / 焦慮、疏離 / 冷漠), 這些情緒的本意是表達內心原生情緒被照顧的訴求,但是站在伴侶的角度,卻會被外露的次生情緒所干擾,從而產生誤解 。 焦慮型依戀的人,他們的伴侶往往會在相處中感到很困惑,會覺得自己的伴侶好像非常敏感,一件小事情就會被觸發,反應強烈得和事情本身不成比例。或者發現對方好像很冷漠,經常會不理會自己,遇到矛盾問題會把自己像刺蝟一樣包裹起來。 所以雖然你的最深層情緒時擔心被拋棄,但是表現出來的次生情緒卻可能讓伴侶感到你占有欲強,愛管閒事,缺乏信任或者拒人...

嗡嗡嗡{壹}

有時候妳不得不承認,哭,真的很爽。 像炙熱的夏天裡,跳進水中的那種清涼; 像吃到冰棒的第一口,毛細孔瞬間高潮。 那些話說得多理直氣壯,妳這靠右腦吃飯的傢伙。 一個月哭一兩次還說得出原因, 一星期兩次就莫名其妙(閉嘴)。 妳知道體內積雨雲慢慢靠攏, 看電視笑得越大聲,越加快凝聚的速度, 妳根本還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,雷就劈下來了。 好,其實妳在逃避現實- 電腦終於恢復呼吸後,妳開了放在桌面的相本集, 想著那些親暱似乎暫時不復存在,妳有點想念, 希望她可以抱抱妳,對於未來妳也不那麼確定。 邁入第五個月,妳開始想,期待並沒有不見, 只是握在手上,藏在背後,藏在她看不到的秘密基地。 但又轉了個彎,妳說: 「可是她變得輕鬆多了,不是嗎?」 「這兩天的狀態好像比較穩定呢。」 「我喜歡她調皮的時候,也喜歡她傲嬌喔。」 「如果這是愛,我很開心自己還給得起。」 「是真的。」 --- 妳好想跟她一起跌入另一個深淵。 --- 「我會等,並長成大狐狸。」 「即便過程中需要披荊斬棘。」 「都可以的。」

2017/07/24

分開第二天。 在腦中試想許多可能,退回朋友後,我們的互動模式與以往並無太大差異。而她提出的想法只是告訴我,不要以伴侶約束彼此,對目前的她來說,是最合適且生活稍微過得去的唯一解決之道:她無法承擔另一人的存在,面對無力付出的自己,只能苟延殘喘地延續這種一昧接收,對她而言,這不是段健康的感情。 分開之後第二天,有的依舊是妳情我願,頻繁更勝以往的聯繫。 我不確定這樣是否可以,好不好,能不能。 若只是她狀態不佳,必須奮力在生活洪流中逆游才有辦法喘氣,顧不及自己,這麼密切交集好像無彷;但好幾次的「像姐姐」一說,我開始慌張思考,難道一兩個月以來她的情感已然變了調?小劇場布幕冉冉升起,『對不起,我其實對妳只剩下對妹妹的喜歡。』啊......這個原因好比情感蕩然無存的事實,想來一樣殘酷。 『不是。』兩個鏗鏘有力的詞阻絕了不斷所有受驚嚇奔流竄逃的思維,放把火燒了新開的劇場,燈瞬間因高溫迸裂炸碎框啷掉落,演員來不及躲避,烈焰紋上了身,木板舞台迅速被大口吞噬,融成一座炙熱且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;這地方上一秒正演著一齣默劇呢。 那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 以警戒構成的海市蜃樓,避免更大傷痛毫無預警席捲而來。 小劇場天天上演各式戲碼,預設了一個人可能會有的立場與角色個性。我們選擇相信的看,再在生活印證其真實性。「對吧,我就跟妳說是這樣。」 小劇場是魔鬼開的國家議會廳,負責杯葛所有美好的可能,它以懷疑為本,審視為輔,放大對方行為的所有細節,而魔鬼在傷痛中出生,他無法不揣著可能被傷害的意念面對這個世界,他其實就是這麼存活下來的,這讓他感到安全。 我知道多做無益。 回過頭看看這樣的自己是否得我喜愛。 如果不行,就不要了吧。 不帶著害怕失去的恐懼,就也沒有恐懼的必要。 也才有辦法恢復自己,真正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