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20160711,初戀。

國三,面臨第二次基測前。

E是小我一屆的學妹,跟我們班某個男同學是童軍社的。我跟他很好,他當時喜歡E,他介紹我們認識,本來是想問問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追到E,要打敗敵人就是要先瞭解對方(這句多的。)後來慢慢開始跟她通信來往。

聊著聊著,發現自己開始喜歡上眼前這女孩,結果不想而知,我成了人家眼裡橫刀奪愛該死的傢伙;畢業時她給我一張被誓言和承諾填滿的卡片,它被我妥置在房間抽屜,殊不知某日我媽要我暫時別跟她來往,先考完試。但隔天我依約和她在家裡圖書館碰面,要巧不巧,媽媽去完市場「路過」,看見我們比鄰而坐,紙包不住火只好熊熊燃燒了。

她陪我回家跟家人「聊聊」,她和我媽、我和我爸,分隔兩個房間像天與地一樣遙遠。談完,她紅著眼眶走出家門;晚上,收到簡訊決定先當回朋友,考完試再說。(事情絕對沒有這麼簡單)

Sure,考試前我們因為受不了對對方的思念於是又在一起了(笑)

她內向,悶騷,有原則,非常非常專情,而且善良。交往兩年半的日子,我們會在對方的無名留言、在即時通上等對方下課後上線,假日見面可能哪都不去,不是窩在她家就是賴在我家(趁爸媽出去玩時),我們放著tank的專屬天使輕輕擁抱對方,沈默,安穩地轉著圈,那時是第一次不用言語就能感受到彼此的靈魂流動,緩緩、靜謐無聲。

時間拉長,她考上高職,我升上高二,課業壓力漸漸變重,溝通與來往的次數越來越少,我跟學姐們的熟捻讓她感到不安,但她依舊不願多想,只是用她的方式愛我。高三那年,因為感覺淡了、加上當時無法把心思再放在她身上,決定分開。她要我再給她一個星期的時間。

我去學校要在家附近的超商等校車,約莫6點20前要就定位。剛好當時碰上我生日,她搭著計程車在我面前出現,塞了一隻米白色、毛非常柔軟的熊娃娃給我。「生日快樂:)」話剛說完校車來了,她目送我上車,我坐在位子上久久無法自己。

但這舉動還是沒能挽回流失的情感。
(幹妳王八蛋)

時間快轉來到最後一天,天氣很冷,但還是得認命在學校夜自習。第一節自習下課我趴在桌上休息,同學叫醒我說有人找,往窗外一看,果不其然;她拎著一袋薑茶、一封染上薑茶香味和顏色的信。

她遞給我,沒有多說什麼。
我伸手接,不知該說什麼。

直到目送她從側門搭計程車離開後,才想起,這次沒給的擁抱,可能要欠一輩子了。想到這,我忍不住在桌上摀頭痛哭,信也因此多了幾道淚被風乾的痕跡。

半年後,從她的無名文章裡得知她交男朋友;我以為他們會穩穩地走很久直至步入禮堂(至少在我換了第四任女友時他們還在一起),她還玩笑的要我當她的伴娘。但前陣子從她的臉書狀態看來,計畫趕不上變化,生活好像不外乎這樣,沒有經過一番風雨,好像枉費生而為人的意義,挑戰和傷害時常會在覺得安全的時刻狠狠捅妳一刀,必須接納脆弱,才能在傷口復原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堅韌。

--

和版友的交換讓我從頭開始思考在感情裡的各種面向與狀態。其實已經很模糊了,模糊到某些重要轉捩點早慢慢不覆存在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焦慮依附-矛盾型

什麼是焦慮型依戀? 從情緒取向治療(EFT)的角度來看,焦慮型依戀是在 用焦慮掩飾被拋棄的恐懼 。焦慮型依戀的人,可能因為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回應方式不敏感及時、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差,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這拋棄的恐懼當中。這種恐懼稱為是原生情緒。 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原生情緒的困擾,我們可能產生出所謂的次生情緒來自我保護。有的人會憤怒地抗議和抗拒他人,有的人則會產生焦慮情緒,向父母發出既依賴又抗拒的信號,以此確保對方的持續關注。還有的人會展現冷漠無情的一面,讓對方感到「我不需要你」,以此來保護自己。 當一個人主要展現的是憤怒和焦慮時,可以被歸類為依戀風格中的 焦慮 - 矛盾(anxious-resistant)型 ,而當一個人展現的主要是疏離和冷漠時,則可以被歸類為焦慮 - 逃避(anxious-avoidant)型(Ainsworth et al., 1978)。雖然風格上有所不同,但是兩種類型的人,所展現的都是最內在的情緒都是對被拋棄的恐懼擔憂,只是反應不同。尤其是逃避型的人,很容易讓人以為她真的冷漠,但疏離行為實際上是對內在痛苦的掩飾。 焦慮型的人在成年後與伴侶相處時,也常常會展現憤怒 / 焦慮或者疏離的次生情緒。比如焦慮 - 矛盾型的人, 會要求愛人電話簡訊秒回,每天報備行蹤,禁止和其他異性來往,如果做了某些事情就有可能是不愛我了的表現。一旦違反這些期望,這類型的人就會展現出巨大的憤怒和焦慮情緒來。 矛盾型的人,依賴這樣的反應來獲取對方更多的關注和照顧,從而安撫自己的不安感覺。而逃避型的人,在面對類似場景時,則更多展現出疏離的傾向,採取迴避,忽視,冷戰等等方式,來掩飾自己對關係破裂的恐懼。 焦慮型依戀對於成年人親密關係的影響在於,我們在關係中展現的往往是次生情緒(憤怒 / 焦慮、疏離 / 冷漠), 這些情緒的本意是表達內心原生情緒被照顧的訴求,但是站在伴侶的角度,卻會被外露的次生情緒所干擾,從而產生誤解 。 焦慮型依戀的人,他們的伴侶往往會在相處中感到很困惑,會覺得自己的伴侶好像非常敏感,一件小事情就會被觸發,反應強烈得和事情本身不成比例。或者發現對方好像很冷漠,經常會不理會自己,遇到矛盾問題會把自己像刺蝟一樣包裹起來。 所以雖然你的最深層情緒時擔心被拋棄,但是表現出來的次生情緒卻可能讓伴侶感到你占有欲強,愛管閒事,缺乏信任或者拒人

焦慮依附-解釋

焦慮(anxiety) :是指個體在與特定對象的互動關係中,因害怕失去關係,而感到對關係分離的焦慮感,並且常常處於擔心會分散的感受當中,尤其當遇到有壓力情境時(害怕與不確定感),更容易激發此焦慮的感受與經驗。例如:「如果我不能吸引對方注意我,會令我感到不安或生氣」、「我需要我的伴侶一再保證愛我」、「我很不能忍受伴侶不在我身邊」、「有時後我覺得自己強迫對方表達更多情感與承諾」、「我擔心被拋棄」、「對於我的愛情關係,我有許多的擔心與焦慮」。 逃避(avoidance) :指個體在與特定對象的互動關係中,會覺得自己是被對方拒絕的,不願意親近自己的,而相對地,個體也表現出不願意尋求與對方親近,甚至刻意疏遠,不會因彼此親近而感到高興,甚至表現躲避對方的行為。例如「雖然我想要親近對方,但我總是躲開」、「當對方太親近我時 , 我就會很不安」、「每當對方親近我時,我總覺得自己會躲開」、「我試著避免太親近我的伴侶」。 因此,所謂的焦慮型依附,指得就是在依附量表中焦慮分數得分較高、逃避分數得分較低的一群人;逃避型依附則是在逃避分數得分較高、焦慮分數得分較低的另一群人;而安全型依附則是在兩個分數上得分都較低的那群人。關於這三種依附類型,分別會在不同互動情境當中表現出不同的特性,後面的文章會慢慢介紹;至於量表當中還有一種類型的人,我們稱之為矛盾型依附或是紊亂型依附,則是在焦慮和逃避向度上得分都較高,關於這一種類型的人,如同前一篇文章所提到的,他們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,而是依照環境表現出焦慮的特性或是逃避的特性。 值得注意的是,如同前面所提到的,不同的依附類型在焦慮與逃避分數上,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,並不是類別上的差異[9],也就是說,一個安全型依附的人和一個逃避型依附型態的人,他們只是對於能不能和他人太親密這一點有著程度上的差異而已,並不是兩個本質上完全不同的人。 via:http://pansci.asia/archives/99774

20170921-

九月底的台中有點炎熱,未來還長不出個所以然,所幸攤開自己像阿咪一樣,輕輕的,被十樓的風吹起一層層皺皮。 「想逃走的時候可以逃走哦。」 但我其實,本來哪都不想去的,在尚未崩潰之前,在一心只想好好與她生活之後;想靠近的時候變得刻意,想親吻的時候像是討好,想擁抱的時候像是拉住她,困住她,綁住她。我沒有再多想什麼,她愛她、她追尋她,記憶重疊的那段時光,原來一直是一個人隅隅獨行。 她警告過我了,不安定,這樣還要嗎? 我也許太看得起自己,以為是水,可以接納風; 但風向來愛自由。 又或者僅僅是她說的,我們不適合,而她牽絆著我,我的固執,也只會是固執而已。 --- 你這樣,他媽的跟S有什麼不同?